國內食品安全交流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風險交流知識匱乏,風險交流意識淡薄
在基層單位,多數人沒有聽過“風險交流”這一名詞。少數接觸到這一名詞的管理者和技術專家,也極少能夠準確掌握風險交流的內涵?;鶎訂挝皇称钒踩L險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四種渠道:一是在當地媒體發(fā)布食品監(jiān)督抽檢信息;二是地方監(jiān)管部門定期舉辦各種活動,如3·15消費者權益日或食品安全宣傳活動;三是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為公眾解疑;四是消費者通過地方監(jiān)管部門投訴或意見反饋的方式咨詢涉及食品安全的問題。由上述渠道可以看出,風險交流的方式仍僅局限于管理者對外公布信息,或者是一種單方向的信息發(fā)布或知識傳輸。交流方式存在局限性主要是源于基層人員對風險交流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正確的風險交流應該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過程,是食品安全管理者與其他相關者信息共享的過程。實際工作過程中,部分基層人員對風險交流的定義存在誤解,對風險交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決策和實施的有效性。
(二)缺乏風險交流計劃和交流技巧
由于缺乏風險分析專業(yè)知識,基層單位在面對媒體采訪或公共提問時,制定的交流計劃存在不合理性,不能更好地完成溝通過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交流技巧,管理者或技術專家在交流問題時可能會措辭不嚴謹,有時可能出現口誤,被媒體刻意曲解,產生負面影響。為了開展科學有效的風險交流,管理者在實踐工作開展之前需要制定科學的交流計劃。首先,根據具體情況對風險交流中的各個要素進行組織規(guī)劃;其次,落實執(zhí)行方案,確定交流主題;最后,明確參與者的群體和個體特征,選定恰當的交流形式。受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公眾個體對風險的認知度不同。因此,風險交流需要根據參與者的信息需求及個體的差異等因素組織語言表述,以求達到最佳的交流效果。上述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提高風險交流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技術專家的意見不科學、客觀
風險評估是風險分析的科學基礎。通常情況下,風險評估由技術專家根據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來完成。技術專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在監(jiān)管部門設置的檢測或科研機構內任職。這類機構常常會特別強調紀律,加強對風險信息和結果的管控。在這種壓力下,技術專家會盡力避免在媒體或公眾面前發(fā)表意見。被指定接受專訪時,考慮的外界因素比較多,有可能會不客觀、公正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二是在其他行業(yè)任職的專家,如高校或獨立的科研院所。相對來講,這類專家受限制較少。但是不排除某些專家為個人利益驅使,發(fā)表一些不恰當的言論,誤導媒體和公眾的認知。因此,在風險分析中,技術專家除知識和技能外,還需具備以下特點:不存在利益沖突,無過分偏見,職業(yè)責任感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風險評估結果的科學性,保障風險交流過程的客觀性。
(四)食品安全風險分析項目亟待完善
近年來,基層檢測機構逐步開展食品安全風險分析項目。多項食品安全風險研究將主要精力集中在風險監(jiān)測、評估及管理等方面,極少和風險交流這一步驟進行有效結合。以某茶葉風險評估監(jiān)測報告為例,報告中僅列出茶葉的鉻、鎘、總汞、鎳、總砷和銅的檢出值,但是沒有其他表述性說明。行業(yè)內人士知道國家標準對茶葉的上述重金屬指標沒有限量規(guī)定,而且根據經驗,這些重金屬殘留值很低,對人體危害極小。但是,由于缺乏風險交流,若媒體或公眾接觸到這組數據,很可能會直觀地認為茶葉中含有重金屬,是危險食品,從而引起誤解。因此,為了使風險分析在食品安全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基層單位在開展項目時需要將風險交流與風險管理、風險評估進行有效的結合。
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發(fā)展對策
(一)加大風險交流知識培訓,樹立正確的風險交流觀念
有效的風險交流應該是一個雙向的信息交換的過程。此外,風險交流具有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和管理學的特征。受專業(yè)限制,很多基層單位的管理者和專家對風險交流這一新型學科理解不到位。鑒于現狀,在基層單位,應加大風險交流知識培訓,樹立科學的風險交流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基層人員的專業(yè)素質,才能科學有效地完成風險交流任務,同時也為我國食品安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環(huán)境。
(二)建立有效的風險交流策略
目前,國內的食品安全處于難以交流的狀況,主要是源于近年國內食品問題頻出,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低,抱有逆反心理和負面情緒。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基層單位參與交流時,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首先,了解目標交流對象的關注點和對事件的認知程度。其次,對交流對象的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進行調查,針對性地設計風險溝通策略。另外,在進行風險交流時,注重交流技巧,根據交流對象的特點將專業(yè)性的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采取這樣的表達方式有助于提升公眾對事件的認知程度。最后,有效的風險交流策略應該基于公開透明的原則。
(三)構建有效的風險交流機制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美國、歐盟、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模板。我國應充分借鑒這些模板,加強各方面的溝通,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開放式的風險交流體系。依靠科學的手段,推動風險交流機制的建設,改變當前信息不對稱的局面,有助于提升公眾對國內食品安全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基層食品檢測機構是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技術基礎。除完成原有的檢測任務外,基層食品檢測機構應緊密結合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重點,在工作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尚處于起步階段,基層單位對風險交流的掌握存在不足。因此,在具體的風險交流工作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為了使風險交流工作順利開展,基層單位需加強人才培養(yǎng),提升專業(yè)素質。在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中,基層單位應承擔重要的角色,利用政策、法規(guī),充分發(fā)揮風險交流手段的作用,加強公眾對國內食品安全的正確認識??傊?,基層單位對風險交流重視程度增加,對促進國家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